电商物流园区是指在电商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和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电商企业、快递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电商及其配套物流企业的集散点。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工程,鼓励推进电商物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的聚集和带动效应,推动电商物流企业集约化运营和规模化发展。2019年,以快递为代表的消费性物流市场空间接近7500亿元,而快运、专线为代表的生产型物流市场空间则为5.5万亿元,2010-2018年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攀升至283万亿元。对于物流企业而言,竞争力的关键不再仅是物流基础服务的质量高下,而是如何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和产业认知,整合上下游,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制造、流通和消费的无缝对接,尤其是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制造业转型、电商物流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创新的融合,创造新的价值链。
仓储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又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有利于发挥物流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对降低枢纽城市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效益,促进区域经济体系融合发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电商运营模式看,B2C电商物流运营模式可以分为自建仓配、卖家仓储+第三方配送和第三方仓配三种。仓配一体化成本上优于卖家“自选仓储+第三方配送”,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仓配一体化模式的优势:节省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存货周转效率,改善客户体验。京东和菜鸟的物流配送模式都是仓配一体化,区别是前者为自建,后者为通过平台整合物流资源。二者模式基本一致,即通过卖家销售大数据建立分布式仓配体系,缩短配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从而提供“当日达”、“次日达”等高品质的物流体验。仓配一体化因电商发展驱动而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部分电商物流园区存在严重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物流业与电商业、电商业与制造业的衔接水平不够的问题,导致各产业分散发展,难以形成成规模的电商物流产业集群[1]。当前学术研究主要从智慧物流科技应用[2]、产业+物流[3,4]、集约化运作[5]等方面探索了物流园区升级发展的策略路径。但在实践中,有些园区虽然通过招商引进了一些大型电商物流项目,但很多招商项目的价值链定位多停留于物流业务层次,区域中心的定位模式决定了其发展决策权在集团总部,园区项目只是其利用园区政策或区位优势获取成本优势的载体,虽然此类项目可以短期为园区带来税收、就业,但是尚不具备支撑园区所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动能,亦无法对区域产业生态圈起到引领作用。对电商物流园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已经迫在眉睫。
以江苏淮安为例,规划改进A电商物流园区(以下简称A园区)布局。A园区成立于2012年8月,是淮安区委、区政府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深入落实省政府对淮安市“苏北中心城市”、“绿色枢纽”的战略定位,通过强势招商引资而全力打造的以快递(快运)物流、电子商务、现代仓储(供应链)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园区。2019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8.37亿元,入库税收6918万元,已形成了以快递(快运)物流为主体、电子商务与现代仓储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
快递(快运)物流服务板块目前主要由包括圆通、中通、申通、韵达等7家全国知名快递企业区域分拨中心完成,以分拨为主要业态,自有货运车辆近600部,整合社会货运车辆近1800部;快运日转运量约3000吨,年均11万吨;快递企业日均转运票件量约300万件,全年转运票件量约11亿件。另有德邦、顺丰2家企业大件物流项目已签约或在谈,将为园区引入零担物流、整车运输等新业态,更好地服务园区辐射区域内企业大件运输的需求。2019年实现开票销售超13.8亿元,入库税收6917.9万元。近年来快递业务已辐射长江以北、鲁西南、安徽等地区,开辟专线70余条,直达全国一、二线城市。
园区注册登记电商企业已逾160家,其中包括康乃馨、威特、寒舟等行业知名的电商企业,征地建设自运营的企业4家,占地267亩,建成办公、仓储面积9.7万平方米,租赁经营的企业156家,在园区内租赁经营10家。2019年实现开票销售2071.98万元,入库税收2981.14万元。
园区内现代仓储(供应链)企业共有4家,包括利群、富春2家上市公司。企业占地491亩,在建仓储面积23.4万平方米,租赁设仓面积11.7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的仓储面积9.3万平方米。2019年实现开票销售503.57万元,入库税收1111.41万元。
总体上,园区在发展物流产业方面的区位优势明显,具备一定的空、公、铁、航运基础,但是这些并没有转化成具有本地化、符号化和根植性功能的物流业务优势。虽然淮安本地制造业带来的物流货运量逐年上升,但是淮安本土物流形态相对分散,本地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龙头物流企业,未能实现把这些本地物流需求、业务凝练并发展成园区物流产业的产业链前端。当前快速增长的物流规模主要来自于转运型网络快递业务,这是淮安市电商物流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但这部分潜力并未激活成为带来收益的规模化物流市场需求。由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物流业与电商业、电商业与制造业的衔接水平不够,导致园区各产业分散发展,至今未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电商物流产业链,园区大型物流项目的价值链定位仍停留于物流业务层次。
园区2014年-2025年总规划面积5500亩,建成面积近1700亩,位于京沪高速以西、铁云路以东、华西路以南、淮河入海水道以北,毗邻淮安高铁枢纽站。园区大部分产业空间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出让使用,剩余用地使用不便或交通不畅。当前园区产业空间规划主要基于存量空间置换盘活为主。园区内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空间分布上交叉毗邻,但在业务上鲜有交集。为促进物流业与本土产业融合发展,拟在十四五期间将现有园区东侧片区纳入园区建设范围。园区企业空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园区定位为第三方服务平台,按照“基于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生态圈”的总体思路,立足于园区产业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电子商务平台、物联网技术,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仓储加工、运输配送服务网络为支撑,物流金融服务为特色,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来整合资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从产品、交易、仓储、加工、配送、金融等多种服务的供应链完整解决方案,聚集快递物流企业,促进企业协作配套,推动形成集聚效应,构建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赢的生态圈。结合淮安城市功能、区位优势,规划设置电子商务、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物流金融、贸易服务及综合服务六大重点业务平台。
图1 园区产业分布图 下载原图
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原料仓储、保税仓、工业生产、加工、配送等相关功能区,并为园区配套轿车停车位。主要功能区面积测算方法如下表所示。
园区的停车位分两部分,部分为商贸物流用地所配建的停车位,一部分为仓储用地所配套的停车位。参照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标准,根据换算关系,每块物流用地应配建的小汽车泊位数(N1)计算公式为:N1=A*P式中:N1———该地块应配建的小汽车泊位数;A——该地块总建筑面积;P———小汽车泊位配建系数。考虑有进驻意向的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私人小汽车数量的增长,规划的商贸物流用地中小汽车停车位配建指标取1.5-3.0泊/100m2建筑面积,其他用地的配建指标按照规定指标控制。综合考虑到园区快递业大货车中装特征,适当减少对集散区物流区的小轿车车位配套,规划园区总车位5800泊。园区主要功能区面积测算值表2所示。
(一)优化园区产业空间。按照产业功能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产业联动与园区发展相协调,业态集聚与空间统筹相结合,高起点定位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完善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十区”的功能布局。“一心”:即综合管理和商务中心“两轴”:一是一是海棠大道发展横轴,该轴线以商业为主;二是京沪高速发展纵轴,该轴线以产业物流为主。“三片”:一是位于海棠大道与永怀东路之间北片区;二是永怀路以南、南巺路以北的南片区;三是京沪高速以东的东片区;“十区”:即分布在三大片区内的十个功能区。包括快递物流区、电子商务区、综合服务区、展示交易区、金融商务区、人才公寓及生活配套区、人才学校及培训中心、商贸物流区、大件仓储区、产业物流区。
(二)拓展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区。结合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积极推进园区空间拓展。在高速公路以东区域打造两业(工业、服务业)融合示范区,作为园区新招大项目备选用地。考虑功能区测算结果,通过系统仿真,得到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如图2所示。
图2 园区产业规划图 下载原图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对电商物流园产业空间和业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区面积测算和系统仿真模拟的方法,对电商物流园的产业定位、空间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给出了园区整体布局方案。仓配作业协同、产销配作业区协同配套是本次布局方案的特色,可以提高物流园区产业间协作的效率,有利于淮安打造开放式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而提升整个电商物流园的价值链定位和核心竞争力。